15 Comments

花了一些时间,分了两次终于读完,感觉就是三个词: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哈哈!

从微信公众号追到这里来,希望你多多写作表达!

我今天和朋友聊到你,我是你的超级粉丝。之前偶然读过你和杨一的访谈,听过你在不合时宜和三明治的对谈播客,非常喜欢你的表达!一直在追你的动向。我今天和朋友视频的时候,跟她介绍了你,她正在申请博士想要润出去,我们都对墙内环境开始深深的不安和渴望离开。我也跟她介绍了伊拉斯谟项目。

希望你能继续“漂泊着”,把我们心底的表达讲出来。某些程度上也是对墙内人莫大的鼓励~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哈哈哈,好有力量的三连「好喜欢」!我也好喜欢你这样的留言!(让我自恋一下)我以后也会多更新一些移民的,也就是「润」的经验。包括伊拉斯谟项目。也欢迎你推荐给更多想润的,已经润的,或者担心润有什么问题的朋友呀。我会继续漂泊着,但也会在异乡建造异乡人的家园,所以也在努力能够settle下来,我想这样也会是对那些担心润之后怎么办的朋友的一种启发。问你和你的朋友好!常来玩!

Expand full comment

一定!!!!!我会把你介绍给我其他的好朋友。

ps:以后也希望再次听到你的声音或者播客对谈!!!!!(🫣😊哈哈哈

Expand full comment
Nov 2, 2023·edited Nov 2, 2023

写的真好, 我一直知道自己在移民的道路上是幸运的, 没花什么钱, 找工作顺利, 上班环境也不错, 交到了新朋友, 构建了新生活(但跟所在国又是很疏远的距离). 但说到底却也是被迫离开故土, 总归是丢下了一些. 这种失去就我个人来说不能说创伤和疼痛, 甚至放到少年时期, 这样的出走是梦想中的生活.

到了中年, 对归属感的需求渐强. 偶尔也会困扰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是基于族裔还是基于文化, 还是基于在哪国哪地生活的更久, 当然这些都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 最后会落到非常个人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倒是挺期待有关于欧洲华裔移民的小说的, 觉得欧洲的历史感和复杂度和美国移民环境挺不一样的, 哈哈.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谢谢分享。你说的回到自我认同的建构是指什么呢?

Expand full comment

希望思聪多写!也是放弃了国内的工作来到荷兰读书,现在一边完成论文一边找工作。刚好在读Dubravka Ugresic的《疼痛部》,她写的那些荷兰街道,到现在也没怎么变,每每去到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时,都有种被Dubravka Ugresic附身的感觉。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你分享的真好,我多多写,也希望你多多给这个频道分享。

Expand full comment

很高兴读到这些文字。我刚从德国考察学校回来,为了孩子上学问题,费劲脑汁。现在国内有不少朋友推荐孩子来德国读中学,虽然我带着大多数家长的嘱托来了解的德国,毕竟时间仓促,只能看到片言片瓦。如果您能从自身感受多分享些德国的方方面面,那就太棒了。我也非常希望您能推荐些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作品,好让孩子们多些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谢谢你!虽然我的经验对中学没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是我想德国的移民生活、移居生活和对欧洲社会的观察,应该是也有帮助的。

Expand full comment

推荐一下matters上的Orphan of Asia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这是一个账号?

Expand full comment

一篇文章,算是一个发生在柏林的虚构小故事 : )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好的 我去搜来拜读

Expand full comment

一口气读完,好看!

Expand full comment
author

谢谢呀!

Expand full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