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修完我的第三个硕士学位,人生进入了新阶段,再次去成为一个新社会的移民。十年前,我在香港做过一次这件事,如今再做一遍。 过去一周,我重读了过去一年主要发在豆瓣平台上的帖子。 其中有大约半年时间,我没办法在除微信朋友圈的任何国内平台上说话,所以那是空白的赛博简中半年。空白本身也是一种赛博表达。我没有说出的话,已被规模化的空白展示出来。
花了一些时间,分了两次终于读完,感觉就是三个词: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哈哈!
从微信公众号追到这里来,希望你多多写作表达!
我今天和朋友聊到你,我是你的超级粉丝。之前偶然读过你和杨一的访谈,听过你在不合时宜和三明治的对谈播客,非常喜欢你的表达!一直在追你的动向。我今天和朋友视频的时候,跟她介绍了你,她正在申请博士想要润出去,我们都对墙内环境开始深深的不安和渴望离开。我也跟她介绍了伊拉斯谟项目。
希望你能继续“漂泊着”,把我们心底的表达讲出来。某些程度上也是对墙内人莫大的鼓励~
哈哈哈,好有力量的三连「好喜欢」!我也好喜欢你这样的留言!(让我自恋一下)我以后也会多更新一些移民的,也就是「润」的经验。包括伊拉斯谟项目。也欢迎你推荐给更多想润的,已经润的,或者担心润有什么问题的朋友呀。我会继续漂泊着,但也会在异乡建造异乡人的家园,所以也在努力能够settle下来,我想这样也会是对那些担心润之后怎么办的朋友的一种启发。问你和你的朋友好!常来玩!
一定!!!!!我会把你介绍给我其他的好朋友。
ps:以后也希望再次听到你的声音或者播客对谈!!!!!(🫣😊哈哈哈
写的真好, 我一直知道自己在移民的道路上是幸运的, 没花什么钱, 找工作顺利, 上班环境也不错, 交到了新朋友, 构建了新生活(但跟所在国又是很疏远的距离). 但说到底却也是被迫离开故土, 总归是丢下了一些. 这种失去就我个人来说不能说创伤和疼痛, 甚至放到少年时期, 这样的出走是梦想中的生活.
到了中年, 对归属感的需求渐强. 偶尔也会困扰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是基于族裔还是基于文化, 还是基于在哪国哪地生活的更久, 当然这些都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 最后会落到非常个人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倒是挺期待有关于欧洲华裔移民的小说的, 觉得欧洲的历史感和复杂度和美国移民环境挺不一样的, 哈哈.
谢谢分享。你说的回到自我认同的建构是指什么呢?
希望思聪多写!也是放弃了国内的工作来到荷兰读书,现在一边完成论文一边找工作。刚好在读Dubravka Ugresic的《疼痛部》,她写的那些荷兰街道,到现在也没怎么变,每每去到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时,都有种被Dubravka Ugresic附身的感觉。
你分享的真好,我多多写,也希望你多多给这个频道分享。
很高兴读到这些文字。我刚从德国考察学校回来,为了孩子上学问题,费劲脑汁。现在国内有不少朋友推荐孩子来德国读中学,虽然我带着大多数家长的嘱托来了解的德国,毕竟时间仓促,只能看到片言片瓦。如果您能从自身感受多分享些德国的方方面面,那就太棒了。我也非常希望您能推荐些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作品,好让孩子们多些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谢谢你!虽然我的经验对中学没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是我想德国的移民生活、移居生活和对欧洲社会的观察,应该是也有帮助的。
推荐一下matters上的Orphan of Asia
这是一个账号?
一篇文章,算是一个发生在柏林的虚构小故事 : )
好的 我去搜来拜读
一口气读完,好看!
谢谢呀!
花了一些时间,分了两次终于读完,感觉就是三个词: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哈哈!
从微信公众号追到这里来,希望你多多写作表达!
我今天和朋友聊到你,我是你的超级粉丝。之前偶然读过你和杨一的访谈,听过你在不合时宜和三明治的对谈播客,非常喜欢你的表达!一直在追你的动向。我今天和朋友视频的时候,跟她介绍了你,她正在申请博士想要润出去,我们都对墙内环境开始深深的不安和渴望离开。我也跟她介绍了伊拉斯谟项目。
希望你能继续“漂泊着”,把我们心底的表达讲出来。某些程度上也是对墙内人莫大的鼓励~
哈哈哈,好有力量的三连「好喜欢」!我也好喜欢你这样的留言!(让我自恋一下)我以后也会多更新一些移民的,也就是「润」的经验。包括伊拉斯谟项目。也欢迎你推荐给更多想润的,已经润的,或者担心润有什么问题的朋友呀。我会继续漂泊着,但也会在异乡建造异乡人的家园,所以也在努力能够settle下来,我想这样也会是对那些担心润之后怎么办的朋友的一种启发。问你和你的朋友好!常来玩!
一定!!!!!我会把你介绍给我其他的好朋友。
ps:以后也希望再次听到你的声音或者播客对谈!!!!!(🫣😊哈哈哈
写的真好, 我一直知道自己在移民的道路上是幸运的, 没花什么钱, 找工作顺利, 上班环境也不错, 交到了新朋友, 构建了新生活(但跟所在国又是很疏远的距离). 但说到底却也是被迫离开故土, 总归是丢下了一些. 这种失去就我个人来说不能说创伤和疼痛, 甚至放到少年时期, 这样的出走是梦想中的生活.
到了中年, 对归属感的需求渐强. 偶尔也会困扰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是基于族裔还是基于文化, 还是基于在哪国哪地生活的更久, 当然这些都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 最后会落到非常个人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倒是挺期待有关于欧洲华裔移民的小说的, 觉得欧洲的历史感和复杂度和美国移民环境挺不一样的, 哈哈.
谢谢分享。你说的回到自我认同的建构是指什么呢?
希望思聪多写!也是放弃了国内的工作来到荷兰读书,现在一边完成论文一边找工作。刚好在读Dubravka Ugresic的《疼痛部》,她写的那些荷兰街道,到现在也没怎么变,每每去到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时,都有种被Dubravka Ugresic附身的感觉。
你分享的真好,我多多写,也希望你多多给这个频道分享。
很高兴读到这些文字。我刚从德国考察学校回来,为了孩子上学问题,费劲脑汁。现在国内有不少朋友推荐孩子来德国读中学,虽然我带着大多数家长的嘱托来了解的德国,毕竟时间仓促,只能看到片言片瓦。如果您能从自身感受多分享些德国的方方面面,那就太棒了。我也非常希望您能推荐些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作品,好让孩子们多些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谢谢你!虽然我的经验对中学没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是我想德国的移民生活、移居生活和对欧洲社会的观察,应该是也有帮助的。
推荐一下matters上的Orphan of Asia
这是一个账号?
一篇文章,算是一个发生在柏林的虚构小故事 : )
好的 我去搜来拜读
一口气读完,好看!
谢谢呀!